2006年5月,赵大姐经亲戚介绍从河北沧州来到北京做家政服务工作。开始是在帮一对在外企上班的夫妻看孩子,那时候一个月800块钱,包吃住。目前想请阿姨的人愈加多,收入也涨了,目前的她在一家退休老干部家干,负责看护老人、做饭和打扫卫生,一个月给2500块钱。目前,赵大姐做得还算认可,每年能存下点儿钱。
近期两三年来,国内的家庭服务业从业者虽然愈加多,但这一行业的劳动力缺口依旧非常大。
10年前,家政服务对于广大百姓来讲还是一个陌生的词语,只能在保姆中介市场中隐约发现其萌芽。但近几年,伴随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、成熟,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摆在了面前。
家庭服务业不等于“保姆”
一直以来,不少人都小看了家庭服务业的“含量”,觉得无非就是看孩子、做卫生、照顾老人、洗衣做饭等。甚至,家政服务被视为是伺候人的、不体面、没地位的工作。其实,家庭服务业所涵盖的内容远不止是这类方面,而且这一行业的工作已经被政府认定为一种社会职业。
资料显示,现代家庭服务已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保姆和佣人,而是一项复杂的、综合的、高技能的服务工作,所以对家政服务师的培训已成为家政服务的一个基本需要,也是家政服务师提升服务水平、服务技能的必走的道路。家政服务师是技能型人才,家政服务师资格认证分为三个层次:初级家政服务师(职业等级3级)、中级家政服务师(职业等级2级)和高级家政服务师(职业等级1级)。
“保姆”一词被“家庭员工”、“家政服务师”代替,不只体现了这一工作的社会地位获得提升,从业职员遭到尊重,同时也对从业者提升自己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出了需要。
供不应求的家政市场民间投资的新范围
近年来,伴随家庭小型化、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步伐的加快,居民对家政服务的需要日益增加。每到新年前后,保洁、钟点工、保姆等家政服务需要都明显增加,家庭服务职员紧缺的状况日益凸显。
对此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,进步家庭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要紧举措。国内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,同时有很多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,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开发新的就业职位。
现在,国务院已经明确表示,要加大对家庭服务业的统筹规划,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,培育家庭服务市场。单就人口老龄化这一方面来看,家庭服务业就有着广阔进步空间。据统计今年,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.26亿,已占总人口的10%;到2025年,老年人口达2.8亿,2050年则将达到4亿。因此,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家庭服务业是一项很有远见的政策。
家庭服务业的进步空间很值得期待,现在,国内家庭服务业年营业额已达1600亿元,成为扩大内需、增加就业的“主力军”。对此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司长汪志洪表示,促进家庭服务业进步,对增加就业、服务民生、调整产业结构、构建和谐社会具备十分要紧的意义。以后国内将不断健全家庭服务业的产业政策和法规体系,促进家庭服务业的健康进步,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,争取到“十一五”末,让服务型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达到37%左右。
家庭服务业亟待规范
在中国,因为家庭服务业是新型行业范围,现在不少地方都没有关的行业规范,甚至在市场价格方面也没一个标准。现在看来,不少家政服务机构规模小、资金少,很难形成规模效应,家政服务机构的负责人总是缺少品牌进步的意识,行业内部规章规范不完善、法律空白多。
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目前的家政市场上,有的家政公司根本没获得有关资格。这类“黑家政”总是只顾及利益,不考虑服务水平。记者从走访的几家家政公司获悉,不少前来登记的家政服务职员都来自农村,文化程度不高,素质参差不齐。家政工作者上岗前只不过经过简单培训,甚至有的没参加培训,便被派到雇主家工作。因此,在工作中常常出现雇佣双方产生矛盾。
除此之外,一些家政公司没跟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,这致使雇佣关系非常不稳定,更无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可言。不少家政公司根本不是提供优质的家庭服务,而只不过变相的家政中介。
因为不一样的家庭需要不一样的家政员工,将来对家政员工的培训,不可以只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,还必需培训高级的家政员工,才能适应社会上不同家庭的需要。除此之外,家政服务可以作为一种“社会课题”来研究,需要有少量的研究职员来专门研究这个范围,促进这个范围可以科学地进步。
在家庭服务业进步问题上,除去要规范家庭服务行业以外,在从业者的培养方面也值得借鉴海外经验。